联系大家 Global
中文 English Fran?ais Pусский Espa?ol
辨证地认识和创新企业学问
2003-05-13  来源:  [大] [中] [小]

 

    企业学问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和采纳。实践表明,企业学问的发展顺应了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客观要求,把学问制胜战略落实到企业这一微观经济组织之中,逐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当前,我国企业学问建设正由初创兴起阶段向深化提高阶段推进,一些企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企业学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 整体地理解企业学问现象

    企业学问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学问为主要手段,全面地开发和利用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力量,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管理理论和学问现象。企业学问是一个内部关联性极强的整体,是管理与学问、共性与个性、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和有机统一。

    第一,企业学问是管理与学问的结合。有人认为企业学问和企业管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对企业学问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开展文体活动、塑造外观环境等粗浅层次上,使企业学问与企业管理完全脱节,相互之间呈现油水分离状态。实质上,企业学问就是一种管理学问,它包括企业的精神、价值观、理念和行为等,它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精神生活等领域。企业学问所发出的“学问能”资源,日益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的质量和发展的速度。一方面企业学问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强调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人、财、物等要素的管理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认为职工是企业实现一切目标的源泉,企业学问是职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因素;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往往借助于企业学问力量来提高其效能。以学问引导为主要手段,注重人的精神力量的开发和学问氛围的影响,成为一种独特的学问现象。

    第二,企业学问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企业学问作为一种组织学问,在社会学问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亚学问系统。企业学问是社会学问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出来的学问形式,它植根于社会学问的土壤,并从中汲取养分,必然受到社会学问的普遍制约。正是这种制约,企业学问产生了诸多共性特征。但是,由于每个企业的内外环境不同,行业特点不同,员工构成不同,对学问的需求重点也就不同,这样就会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学问。每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行为习惯,经过日积月累沉淀下来大量富有代表性的学问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自己独特的学问模式。企业学问反映着经营管理的个性与特色,企业学问只有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才能产生最佳管理效果,塑造最佳企业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个性化,就没有企业学问。

    第三,企业学问是理论与感性的结合。一方面,企业学问是一种情感学问。情感在我国传统学问价值判断标准中居于主导地位。情感学问以“发乎情,止乎礼”为基础,以“动之以情”为方法,以“感动人”为目的,形成感性思维定势,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二战”后日本把中国优秀的儒家学问引入到企业学问建设中,把东方人伦关系的温馨、纯朴和东方学问的向善性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另一方面,企业学问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注重通过理论思维,采用科学方法,敬重客观事实,对员工“晓之以理”。企业学问的理论化、体系化和模式化,都是人的理性思考的结晶,是企业主体有意识培育的结果。企业学问的理性特征,表明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团队学问,是一种可导致人的自觉行为的学问,它反映了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它也是企业学问具有管理功能的根据所在。

    二、 统构筑企业学问体系

    企业学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任何片面认识,都是对企业学问的割裂。企业学问建设贯穿和渗透于企业App和硬件的改善和提高的全过程。有的企业就形式而形式,机械地套用某种模式,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使企业学问建设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变成一个“贫血乏肉的空躯壳”,这样就失去了企业学问建设的本来意义。系统构筑企业学问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它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夯实表层物质学问这个基础,建树企业之形。一个企业首先以它的外在形象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只有从夯实表层物质学问基础着手,才能建树良好的企业形象。表层物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